第110章 龙宫基地的坚守与未知装置

在关键时刻,路屿创新性地提出了 “量子防火墙” 的概念,通过构建 1024 位的量子密钥,利用量子纠缠的特性,实现了对病毒传播路径的实时监控和阻断。

他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地编写程序,不断优化量子密钥的算法,最终成功开发出 “量子防火墙” 程序,将其部署在基地的核心服务器上。

仅用 72 小时,就成功阻断了病毒的传播路径,修复了核心漏洞,恢复了基地网络的正常运行。

此次事件不仅让 “龙宫” 基地成为全球唯一一座在病毒攻击中未断网的深海基地,也让路屿成为全球深海科研领域的技术标杆,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纷纷邀请他进行技术交流和指导。

如今,失去陆衍之和路屿这两位核心领导者的项目组,如同群龙无首,多项关键研究项目被迫暂停,工作人员的士气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组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中央实验室的多面体装置上。

这个装置呈正十二面体形状,边长约 1.5 米,由一种从未在地球上发现过的未知金属制成,表面光滑如镜,呈现出淡淡的银白色光泽,即使在灯光下也不会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该装置曾是 “逆流方舟” 计划的核心能量源 ——

该计划旨在通过收集深海中的暗能量,为人类寻找新的能源出路,而多面体装置就是暗能量的转化和储存载体,

在陆衍之和路屿失踪前,该装置已成功实现了暗能量的初步转化,为基地提供了 10% 的能源供应。

在陆衍之消失前的一个月里,他曾多次独自待在实验室中,对着装置喃喃自语,有时甚至会用手触摸装置表面,仿佛在与某种未知存在沟通。

实验室的监控录像显示,那段时间装置表面会偶尔闪烁出淡蓝色的微光,微光的闪烁频率与人类的心跳频率相近,每次闪烁持续约 10 秒,随后便恢复平静。

而这种现象在陆衍之失踪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装置也彻底失去了能量供应功能,变成了一个毫无生气的金属块。

为了唤醒装置,科研人员已对其进行了无数次检测,但每次检测都以失败告终。在激光探测实验中,他们使用功率达 1000 瓦的二氧化碳激光照射装置表面,这种激光的能量密度极高,

能轻易切割钢铁,但激光束在金属表面却完全反射,未留下任何痕迹,探测数据显示装置内部结构完好,没有任何裂缝或损伤,金属的分子结构也保持稳定。

在 X 射线衍射分析中,波长为 0.154 纳米的 X 射线穿透装置后,形成的衍射图谱表明,金属的晶格结构已完全稳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存在任何能量流动的迹象,与之前储存暗能量时的晶格振动状态截然不同 —— 之前储存暗能量时,晶格会以一定的频率振动,这种振动是暗能量存在的重要标志。

甚至在强电流刺激实验中,科研人员使用高压发生器向装置施加高达 10 万伏的电压(相当于闪电电压的 1/10),并持续 10 分钟,试图通过强电流激活装置内部的能量系统。

但装置没有任何反应,表面温度始终保持在 25℃的常温状态,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仿佛变成了一块普通的奇异金属。

科研人员还尝试了改变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甚至向装置输入之前记录的暗能量数据,但都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它就像…… 睡着了。”

材料学家王教授手持 200 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着装置表面的细微纹路,语气中满是困惑。

这位从事材料研究 40 年的专家,曾参与过钛合金、碳纤维等多种高性能材料的研发,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却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金属。

“我们通过密度仪检测发现,这种金属的密度高达 7.5 克 / 立方厘米,是钛合金(2.5 克 / 立方厘米)的 3 倍,

而在硬度测试中,即使使用钻石刀具(硬度为 10 莫氏硬度)进行切割,也只能在其表面留下淡淡的划痕,硬度远超现有所有金属材料。”

王教授一边说着,一边将检测报告递给身边的研究员,报告上详细记录了金属的各项物理和化学性质,每一项数据都颠覆了现有的材料科学认知。

“之前它在运行时,能持续释放出波长为 1.2 微米的红外线,这种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在深海环境中传播较远的距离,同时能量输出功率可达 1000 千瓦,

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为基地的科研设备提供了稳定的能源支持。

而现在,它就像一颗熄灭的恒星,完全失去了能量,我们甚至无法确定它是否还能被重新激活。”

王教授叹了口气,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不甘。

如果不能唤醒多面体装置,“逆流方舟” 计划将彻底失败,

人类寻找新能源出路的希望也将变得渺茫,

而 “龙宫” 基地的能源供应也将在 5 年后面临枯竭的危机,

届时这座深海堡垒也将难以维持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