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济群点了点头,没再追问,但看她的眼神似乎多了几分认真。
接下来的路程,两人依旧没有过多的交谈。但偶尔在休息点下车时,丁济群会默不作声地帮她拿一下放在行李架上的包。
一种基于同行者和短暂同路人的、礼貌而疏离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建立。
三天的学习交流紧张而充实。参观先进生产线,听技术讲座,与同行交流探讨……江德华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一切新知识、新理念,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
那位丁济群同志虽然来自外行厂,但听得极其认真,提问的角度往往很独特,直指关键,看得出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极强,而且身上带着一种不同于技术员的、杀伐决断的气场,让人不敢小觑。
他们偶尔会在会场相遇,点头致意,有时也会就某个技术点简单交流两句,但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交流学习结束,返程的车上,大家显然熟悉了许多,都在兴奋地讨论着此行的收获。江德华也和旁边一位女技术员聊得热火朝天。
丁济群依旧坐在她旁边,大部分时间沉默着,但偶尔听到她们讨论到某个具体工艺难题时,会忽然插一句,提出一个非常规但往往能启发思路的解决角度,让江德华和那位女技术员都眼前一亮。
车子再次驶回市轻工局大院。大家互相道别,各自散去。
江德华拎着行李下车,深吸了一口熟悉的空气,感觉这三天收获颇丰。
“江技术员。”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江德华回头,是丁济群。他手里也拎着简单的行李袋。
“这次交流收获很大,谢谢你的分享。”他看着她,语气很正式,但眼神是真诚的。
“丁同志太客气了,俺也跟您学了很多。”江德华忙说。
“以后工作上如果遇到布料耐磨或防水处理的问题,或许可以交流。”他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电话号码和“红星农机厂 生产科 丁济群”的字样,字迹刚劲有力。
江德华愣了一下,接过纸条:“哎,好的。谢谢丁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