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刺客的低语

康塞科球馆的喧嚣被隔绝在身后,但另一场风暴却在千里之外悄然登陆。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几个主要的篮球论坛——尤其是新生的“虎扑”和人气旺盛的“新浪竞技风暴”,关于李特NBA首秀的帖子正以爆炸般的速度刷新着。

网名“数据控”的楼主贴出了李特全场技术统计:7分7篮板8助攻2抢断1盖帽,配文:“理性讨论,李特首秀这数据在NBA历史上能排上号吗?他才17岁!”

下面立刻盖起了高楼。

“卧槽!准三双!这特么是17岁?”

“冷静得像机器人,那几个传球视野太开阔了,天生指挥官!”

“楼上的别吹了,不就是靠步行者整体实力强吗?换弱队他哪来这么多助攻?”

“就是,得分还没上双呢,身体对抗明显吃亏,也就传球还能看。”

一个ID叫“大鲨鱼奥尼尔”的网友回怼:“酸鸡跳脚了?看不见正负值+21全场最高?防守端把莫布里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叫只能传球?”

另一个资深ID“篮坛老司机”分析道:“李特的技术特点很鲜明,球商高,防守选位好,传球有灵性。但短板也明显,个人进攻不强,身体还需要挂肉。不过才第一场,未来可期。他和大姚是两条不同的路,没必要比较。”

“老司机中肯!”

“确实,大姚首秀拉了,但那是中锋,需要适应。李特是外线,打法更讨巧。”

“什么讨巧?那是聪明!打球不用脑子难道用蛮力?”

“我宣布,李特就是中国男篮未来十年外线答案!”

“别捧杀行不行?一场论不可取,看看后续表现。”

论坛里吵得不可开交,俨然分成了“狂吹派”、“冷静派”和“无脑黑派”,各种带着时代特色的网络用语满天飞,帖子刷新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而在这些争论中,一个崭新的名词开始被频繁提及——“李特效应”,指的是他上场后球队进攻变得合理流畅的现象。

这些远隔重洋的喧嚣,李特暂时还感受不到。他正对着公寓里的录像屏幕,反复观看自己首秀的剪辑。画面定格在他送给阿泰斯特的那记纵贯全场的长传助攻上。

屏幕上,阿泰斯特像一头被释放的猛兽冲向前场,而他自己,在拿下篮板、转身、观察、出手的整个过程中,心跳平稳,思路清晰。那种感觉,不是作为防守尖兵完成任务的感觉,也不是被动执行战术的感觉。而是一种……掌控感。

仿佛球场是他的棋盘,队友和对手都是上面的棋子。他能看到两三步之后的局面,能预判到空位的出现,能用最合理的方式把炮弹输送到最致命的位置。当阿泰斯特把那记传球狠狠砸进篮筐,当全场为之沸腾时,他内心深处某种东西被点燃了。那比他自己投进一个三分,更让他感到一种战栗般的满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