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十城公测的“错误清单”如期发布:蒸汽与雾气误判、重复广播、外地车牌识别延迟、个别避难所“厕所不够亮”……每一条都附有“修复回溯”。
“我们把‘羞耻’变成‘进步’。”林杰说。“这是‘可用’的代价,也是价值。”
门户把“十城公测—市民观察员影像集”做成一部短片。最后一帧,是一群孩子在雨后踩水,后面是一排亮着的路灯。
标题只有三个字:“都到家。”
——
公测月报(节选):
“封路调用××次,摆渡模板匹配××次,绿波优先××次,避难所切换××次,志愿者匹配××次,‘回呼’××次。”
“错误清单共××条,已关闭××条,打开××条;回滚××次,回溯××篇;观察员建议采纳率××%。”
“公众满意度(样本××)4.7/5;‘感觉更安全’(样本××)86%。”
最后一行只有四个字:“继续挑刺吧。” —— 观察员日记(节选): “我是一名退休老师。昨晚暴雨,‘观察者面板’让我第一次觉得‘看路灯亮起’也能成为一件‘有证据’的事。” “我是一名外卖员。以前讨厌封路,昨晚第一次理解‘水位—风向’的‘动态阈值’。它不是‘针对我’,它是‘保护我’。”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我把‘观察者面板’截图发到班级群。大家说‘好看’,我说‘这是可用’。” —— 公测月末,十城同时举行‘公众座谈会’。 有人抱怨“厕所太远、广播太急、字体太小”,工作人员一条条记下。林杰对台下的人说:“挑刺是爱,我们下月把‘老年友好’与‘厕所距离’排最前。” 散场,志愿者奶奶把‘观察员证’还回来:“下个月换别人。” “为什么?” “轮着来,才公平。”
——
“十城公测—媒体开放日”安排了‘无脚本走读’:
记者不带提纲,随机进入三座城市的‘观察者面板—公众版’,选择任意一条‘封路—摆渡—绿波—避难—志愿者’的‘调用回放’,由观察员解释“为什么触发、触发后发生了什么、如何更正”。
一位记者在直播里说:“第一次直播‘日志’,比直播‘吵架’有意思。”
评论区弹幕刷起“继续挑刺吧”。
——
月底,林杰把“公测小结—问题优先级列表”贴在内网:
“P0:老年友好/厕所距离; P1:外地车牌—夜间识别延迟; P1:广播‘去抖动’; P2:观察员‘培训材料’再简化; P2:‘回呼’排队的加权策略再细化。”
他在最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