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十城公测

昆仑OS—Beta跨城公测启动,十城同时上线。

“城市不是舞台,它是厨房。”林杰在发布会简短地说,“今天我们做饭,不做秀。”

——

第一周,南方三城连日暴雨。某城老城区的下水道在一小时内超负荷,‘城市大脑—Beta’没有说“奇迹”,它只是把“封路—摆渡—绿波—避难所—志愿者”按顺序做对:

“封路”不是拉警戒线,而是风向与水位决定的“动态阈值”; “摆渡”不是抢镜头,而是预置的“涉水摆渡模板”自动匹配志愿者与车辆; “绿波”不是清空道路,而是让救护车与摆渡车“一步一步把人带到亮的地方”; “避难所”不是口号,而是体育馆里已经铺好的垫子与热水; “志愿者”不是群情激昂,而是“奶奶们互相打卡”的温柔。

晚上八点,有人在门户上传一段视频:

“志愿者把背上的老人放到垫子上,递过一杯热水;一个小孩把湿袜子放到吹风机前;远处,两个保安在清点人数。”

评论区安静,随后是有节奏的“谢谢”。

——

同城,一段“黑料”开始传播:

“所谓‘摆渡’不过是演练;所谓‘封路’不过是封给镜头;所谓‘避难’不过是灯光秀。”

‘观察者面板’第一次在公测中全面上线:

“封路调用日志:×××; 摆渡模板匹配:×××; 绿波优先:×××; 避难所切换:×××; 志愿者匹配:×××。”

面板右下角,是那天“观察员”的签名与第三方见证。“你们可以看见,哪一步被触发、为什么被触发、谁在场。”

“打脸,不靠嘴。”评论区有人写。

——

第二周,北方两城大风降温,夜间“安全回家路线”把“灯、摄像头、保安”的覆盖率叠加出来,流萤在客户端把“最暖路线”标成金色。一个夜班护士在朋友圈写:“我第一次不怕夜路。”

第三周,东部一城的“桥梁微裂缝”在无人机巡检中被准确定位,桥梁养护队在凌晨两点半完成加固。第二天早晨,市民照常出门,没人知道夜里发生了什么——这才是“奇迹”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