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联盟扩编

“开源不是白嫖,标准不是口号。”

联盟扩编大会,来自高校、研究所、企业、医院与地方政府的代表坐满了会场。

“今天发两件东西:标准1.0与治理1.0。”林杰开场,“第一份告诉你‘怎么接’,第二份告诉你‘怎么管’。”

标准1.0罗列了“城市大脑—昆仑OS”的基础接口、时序、兼容性测试、废弃策略;治理1.0则明确了“理事会—开发者代表—市民观察员”的三方架构,重大变更2/3票通过,漏洞周、白名单、黑名单、公示机制一条条写明。

有质疑当场抛出:“开源就是白嫖,你们不怕被拿走吗?”

“我们怕‘拿错’。”林杰不躲,“所以我们把‘拿对’写清楚:基础接口开放、实现层竞争;公益接口优先、商业接口可计费。抄正确的,欢迎;抄坏的,封禁并公示。”

会场后排,一个创业者悄声对同伴说:“他这是把我们的‘偷懒权’给拿走了。”同伴笑:“拿走更好,别再糊弄用户了。”

台上,林杰把“接口废弃—N+2”画成一条时间轴:“今天是N,N+1版本仍保留兼容,N+2正式废弃。我们提供‘迁移脚本’,不是‘甩锅公告’。谁破坏稳定,我们公开记一笔。”

“速率限制怎么定?”一家独角兽代表发问。

“三层:公众接口默认‘低速—宽限’;开发者接口按‘信誉分’动态加权;高危接口只在‘观察员/第三方’在场时临时放开。”

“谁给‘信誉分’?”

“理事会—开发者代表—观察员三方共评,错误公开扣分,更正及时加分,‘造福指数’额外加权。”

“‘造福指数’怎么算?”

“简单粗暴。”林杰笑,“一条接口被多少人‘用在对的事’上:比如‘夜间安全回家’、‘医问即答回呼’、‘避难所一键切换’。每多一个城市调用,就加分。”

——

少年军的展示把会场气氛烘热。一群高中生把“EDA—编译器—操作系统”的‘三合营’跑起来,现场接了一个“学校广播应急”的‘最小应用’:

“地震预警时,广播自动切换‘疏散指引’,并把‘老师—学生—家长’三端同时点亮。”

“为什么要做这个?”有人问。

“因为我们小时候很怕黑。”少年们笑。

有老师在台下悄悄抹了抹眼角。她想起了十年前那次深夜地震,孩子们拥挤在走廊里,没有灯、没有指引——而此刻,三句“如果—那么”的规则,居然能让一座学校学会在黑暗里“自己发光”。

——

会后签约不停。几家三甲医院加入“医问即答—创作者计划”,三所高校加入“证据链课程”,两家地方政府签下“观察者面板—公众试点”。

一位研究所的老师握着林杰的手:“谢谢你们把‘方法’变成‘公共品’。”

“我们也在拿你们的‘知识’。”林杰回,“互相借。”

走廊里,志愿者端着茶水穿梭。一位企业代表拦住林杰:“我们有历史包袱,系统里一堆遗留代码,怕接不稳。”

“接在‘适配层’。”林杰把‘适配层—接口—应用层’写在纸上,“先跑起来,再慢慢换。别让‘完美主义’耽误‘可用主义’。”

——

晚宴是素食自助。有人问:“你们是‘素食主义者’?”

“不是。”林杰笑,“我们今天换个味道。”

“为什么?”

“因为今天讲的是‘节制’。”

“节制也能成为卖点?”对方不信。

“是‘长期的卖点’。”林杰笑,“节制让系统有余地,城市有余地,人也有余地。”

窗外,江风吹动旗面,理事会的横幅猎猎作响。有人在留言墙上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