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联盟扩编

“把开源变成一种‘有纪律的慷慨’。”

林杰路过,看了一眼,提笔在下面补了四个字:

“互相成全吧。”

——

第二天,治理1.0“模拟投票”在会场小厅进行。主持人抛出三道“真的会发生”的议题:

“一,‘高危接口’是否在紧急情况下向第三方临时开放?”

反方:“会被滥用。”

正方:“引入‘观察员—第三方’双见证,与‘只读签名’同步,且必须‘事后公示’。”

最终,2/3票通过,附带‘四条限制’写入治理。

“二,‘透明指数’是‘绑架创作’还是‘信用名片’?”

争论半小时后,理事会决定:

“指数权重公开可讨论—创作者可挂也可不挂—平台默认在推荐位优先‘挂指数’者。”

“三,‘接口废弃N+2’在老旧系统上的‘过桥成本’谁承担?”

地方政府代表与企业代表同时举手:“按‘受益者付费’+‘公共品补贴’混合;迁移脚本由平台提供,过桥资金可以从‘公共算力券’里划拨。”

这一轮模拟把“‘口号’怎么落地”的最难部分,变成了“可被记在会议纪要里的动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会后,林杰在楼梯口被一位县域信息中心主任拦下:“我们愿意当‘下沉首批试点’,但怕‘过于复杂’。”

“先接两条:

‘夜间安全回家路线’与‘医问即答回呼’。”林杰说,“先让市民‘看见价值’—再加‘观察者面板—公众版’,慢慢来。”

主任点头:“慢慢来,好。”

——

《理事会决议公示(样板)》挂上了门户:

“议题:高危接口在紧急情况下向第三方临时开放;

提案人:××;支持/反对/弃权:××/××/××;

限制条款:

1)仅在‘观察员—第三方’双见证在场;

2)全程只读签名、调用日志实时留痕;

3)事后24小时内公示;

4)违法违规追责条款附后。”

公示页最下方,有一行“会后答疑”:

“为什么要写成‘条款’?”

“因为城市不是靠‘好心’运转的,它靠‘好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