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联盟扩编

首批县域试点《一周周报(节选)》:

“模块一:夜间安全回家路线—上线第3天;

调用××次,碰撞纠纷减少××%;

模块二:医问即答回呼—上线第5天;

平均回呼2分58秒,老年人满意度4.6/5;

模块三:观察者面板—公众版—上线第7天;

观察员轮换覆盖率50%,建议收集××条,采纳××条。”

县域信息中心主任给理事会发来留言:“我们发现‘厕所距离/字体大小’这样的小事,大家说得最多。看见这些‘小事’被写进系统,心里很踏实。”

——

“N+2过桥资金凭证(样张)”同时发布:

“迁移脚本版本:××;

验收:第三方测试通过;

过桥费用:××;来源:公共算力券;

责任单位:××;

审批:理事会2/3通过—公示期无异议。”

下面附着两张票据复印件与公示链接。留言区里,一位创业者写:“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迁移成本’不是被甩给乙方。”

——

会后圆桌《开发者代表问答(摘要)》:

“Q1:‘透明指数’会不会绑架小团队?”

“A1:自愿挂靠,但推荐位优先‘挂指数’;权重公开可讨论。‘透明指数’不是给你扣分,是帮你拿信用的。”

“Q2:老旧系统接入‘适配层’后,何时能‘全栈统一’?”

“A2:不硬性规定节奏。建议‘优先/关键路径’先统一,其余按‘成本—收益’排序。”

“Q3:‘白嫖’如何界定?”

“A3:基础接口公共,商业接口可计费;违规即封禁并公示。‘拿对’欢迎,‘拿错’不欢迎。”

——

散场很晚。林杰在留言墙下停住了脚步。有人写:“把开源变成‘有纪律的慷慨’。”有人写:“把治理变成‘人人能读懂的纪要’。”

他拿起笔,在两条留言下面又写了一句:

“把‘可用’变成‘可传承’。”

——

会后,门户挂出“治理1.0—公众版”:

“理事会/开发者代表/市民观察员/观察员轮换/漏洞周/黑白名单/更正公示/接口废弃N+2/迁移脚本/速率限制/权限分级……”

一位市民在评论区写:“第一次觉得‘治理’不是‘遥远的事’。”

另一位企业代表写:“有规则,才能放心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