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归因反击

‘厂商指纹归因报告—第一阶段’发布后的第三天,一纸“律师函”送到未来科技法务部,措辞强硬:“你方报告严重误导公众,侵犯我方名誉权,立即删除并公开道歉,否则诉诸法律。”

法务把函转给林杰,林杰只说了三个字:“走证据。”

——

门户挂出“报告附录—方法与脱敏”,把四项公共特征的采集过程、脱敏步骤、相似度计算方法、置信度阈值一条条写清楚:

“我们不公布个体‘定罪’结论,只公布‘统计归因’与‘安全建议’;

我们不公布涉密海域,只公布‘公共水域样本’;

我们不公布任何可识别某家具体企业的信息;

我们邀请任何第三方复核。”

第三方的声音很快站出来:两家高校实验室、一个独立海洋观测组织连续发文:“方法可复现,数据可验证,结论在阈值内谨慎成立。”

一位高校学者补充:“请注意‘阈值’这两个字——结论不是‘定罪’,而是‘线索’。这正是科学的节制。”

一位高校学者补充:“请注意‘阈值’这两个字——结论不是‘定罪’,而是‘线索’。这正是科学的节制。”

——

律师函的“威慑力”没有让大众退缩,反而让“方法”的讨论更热。有人提出“为什么不用更激进的主动标定?”有人提出“如何在更复杂的海况下保持可信?”

林杰在评论区一一回答:“主动标定在某些水域可能构成‘干预’,我们更偏好‘被动取证’;复杂海况下,我们引入‘多镜像’与‘时间片隔离’,并把‘撤退阈值’写进系统。”

有人追问:“那你们何时‘不取证’?”

“当我们怀疑‘取证本身’会改变环境的行为时。”林杰回答,“谨慎,是这份指南的底色。”

有人追问:“那你们何时‘不取证’?”

“当我们怀疑‘取证本身’会改变环境的行为时。”林杰回答,“谨慎,是这份指南的底色。”

——

晚上,龙院士打来电话:“外面的压力,我来扛一部分。你们继续写方法。”

“明白。”

挂断后,林杰把“方法附录”加了一段“风浪中的谨慎”:

“当波高>××、风速>××、能见度<××,系统自动降级或撤离。取证不是‘牺牲’,是‘看见’。”

有人在评论区写:“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用‘方法’‘阈值’这些冷冰冰的词,表达‘温柔’。”

有人在评论区写:“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用‘方法’‘阈值’这些冷冰冰的词,表达‘温柔’。”

——

第二天早上,某基金会以“环保”为名转发律师函,引导舆论。门户把他们去年“少数民族渔民破坏冷泉”的报告翻出,旁边贴上那份被证伪的“事实”。

“请先为去年道歉。”

评论区一边倒:“打脸。”

——

这一天的尾声,林杰把“归因反击”的日志写到最后一行:“我们不是‘勇士’,我们只是‘慢慢地把正当的事做对’。”

写完,他关掉屏幕。餐桌上,陈静端来一碗热粥:“吃饭。”

“嗯。”

窗外淅淅沥沥,江面上的灯一盏一盏地拉出倒影。林杰端起碗,忽然想到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做事别抖机灵,老老实实。”

他笑了笑,心想:把“老老实实”写进系统,就是他们这一代要给下一代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