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总第193章)复制四级巅峰造物与攻克痛觉难题

等解离重组完成,兔子一被松开就灵活地在实验舱里蹦跳,用细针轻触它的爪子,它会立刻缩腿。

凑近温感源,也会主动凑过去,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完全正常。

林轩幻形体眼中闪过喜色,立刻下令:“再加大刺激强度,重复测试三次,确保稳定性!”

ROB1号马上提升解离时的组织分离速度,控制台屏幕上,超力场的反向波动频率跟着动态调整,始终精准对准痛觉信号频率。

第三次测试结束,ROB1号的电子音清晰传来:“三次实验完成,痛觉信号抵消率100%,其他神经信号完整性99.2%,神经组织无损伤,方案验证成功!”

他指尖悬在控制台的“实验暂停”按钮上方,没有急于确认结果,反而对着ROB1号的光学传感器沉声补充:“单次数据只能说明方案有可行性,要彻底排除偶然误差,必须按梯度提升刺激强度,再追加两次验证实验。”

他当即要求ROB1号提升解离刺激强度,启动第四次实验。

然而测试结束15分钟后,原本恢复活动的兔子突然蜷缩身体,四肢轻微抽搐,监测屏上原本平稳的痛觉信号曲线竟出现短暂的尖峰波动。

“出现延迟性幻痛,信号峰值虽仅为正常解离痛的30%,但证明当前抵消方案存在时效性漏洞。”林轩盯着波动数据,迅速调取神经监测图谱,引入“脊髓后角镜像电流”模型进行分析。

该模型显示,此前的反向超力场虽能实时中和痛觉电脉冲,却未完全阻断脊髓后角神经元的“疼痛记忆编码”,部分神经元在刺激结束后仍会自发产生镜像电流,导致幻痛延迟出现。

找到症结后,林轩调整超力场参数:在解离结束后,额外叠加10秒低频率镜像电流抵消脉冲,针对性阻断神经元的记忆编码。

随后的第五次实验,延迟性幻痛峰值降至5%。

直至第六次实验,超力场与镜像电流抵消脉冲的时序完全同步,控制台监测屏上的痛觉信号曲线全程贴紧基线,无论实时解离阶段还是实验后观察期,均未出现任何波动。

痛觉信号终于实现100%彻底归零,且未对其他神经信号造成任何干扰。

他伸手轻轻抚摸兔子的耳朵,兔子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指尖,林轩忍不住笑出声:“之前还担心超力场会伤着神经,现在看来,连伊瑟拉兔都没受影响,这方案靠谱!”

他转身调出实验日志,飞快记录数据,嘴里不停念叨:“用超力场频率抵消痛觉信号,既顺着装置特性来,又没留隐患,以后不管是解离修复,还是更大规模的物质重塑,都不用怕痛觉这个坎儿了!”

林轩的幻形体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

解救精神冻结者的关键一步,总算迈过去了。

这次实验正是运用“量子态信号拆解与能量转化”原理,借反向超力场将痛觉电脉冲拆为基础粒子。

既实现100%痛觉抵消,又完全不影响其他神经信号,还能保证神经组织无损伤。

此次以伊瑟拉兔为对象的实验,不仅验证了“超力场频率抵消”方案的安全性,更实现了基础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落地。

从四大基本力调控下的超力场波动,到量子物理范畴的能量转化,林轩将多学科理论整合到超力场技术框架中,彻底消除了解离技术的痛觉致死风险。

这一突破不仅为超力场在生物信号精准调控领域的应用筑牢实证根基,更精准破解了埃隆等人被解离后会因迟发痛觉丧命的核心危害,进而为人体组织修复、星际航行生物防护等后续跨领域技术的安全研发,提供了可推广复制的科学范式。

15.3 精神唤醒难题与多维度实验探索

只是痛觉损伤的物理危害虽已消除,新的难题却又摆在林轩面前:如何唤醒受困者?唤醒后如何帮受困者驱散解离过程中留下的心理阴影,让他们从紧绷的应激状态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精神认知?

这两道关乎“内心”的关卡,成了化解强力解绑雾危机、彻底拯救精神冻结者的最后两道坎,也是比技术突破更难跨越的障碍。

林轩将最后一份痛觉抵消等实验参数归档后,科研舱内的机械臂仍在自动整理实验样本,他却已转身走向另一侧的精神唤醒实验区。

那里存放着从精神冻结者身上提取的神经突触样本,以及刚搭建好的“意识信号模拟平台”。

“肉体的痛觉问题解决了,可这精神的‘冻’该怎么解?”他指尖轻点控制台,屏幕上立刻弹出伊芙等人的脑电监测图谱,γ波段的空白像一片死寂的荒原,“四大基本力能拆物质、能重组结构,能不能用类似的逻辑‘撬动’意识?”

量子态意识流不自觉地在指尖流转,林轩盯着自己的幻形体,突然灵光一闪:“我的意识流能在解离中始终保持完整,靠的是量子态的稳定性,那能不能用超力场模拟这种稳定性,给患者的意识搭个‘临时支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立刻对着ROB1号下达指令:“启动第一组实验,用0.05Hz超力场脉冲刺激神经突触样本,同步监测信号传导效率。”

机械臂迅速将样本固定在观测台,淡蓝色的超力场如细雾般包裹住样本。

林轩俯身盯着显微镜,看着突触末梢在脉冲刺激下微微颤动,却始终没出现预期的信号传递迹象。

“不行,光有稳定不够。”他皱着眉自语,手指在参数面板上滑动,“日焓靠能量共振唤醒协作意识,智慧生物的意识唤醒,或许得加上‘情感锚点’的信号。”

话音刚落,他调出华夏文明数据库,筛选出伊芙曾参与的棱晶共振仪调试录音,那里面有她和林轩讨论参数时的轻声对话,还有设备成功启动时她的笑声。

“ROB1号,将录音转化为神经信号频段,叠加到超力场脉冲里,启动第二组实验。”

当带着熟悉声纹的超力场脉冲再次作用于样本时,显微镜下的突触终于有了反应:原本僵直的信号通路,竟有微弱的电流开始流动。林轩眼前一亮,刚要追问数据,ROB1号的电子音却先响起:“实验数据报告:神经突触信号传导效率仅提升12%,γ波段仍未激活。分析原因:单一情感信号频段能量不足,无法突破意识抑制屏障。”

林轩抬手按了按眉心,量子态意识流在实验台上方盘旋,像是在感知样本的细微变化:“是了,我的意识流能稳定,还靠了熵晶石的隐性能量支撑。受困者的意识没有‘定心丸’,光靠外部信号肯定不够。”

他转身走向舰用能源控制台,调出舰载主能源的分支供给权限:“第三组实验,将舰载能量设备的输出频段校准后接入超力场,形成‘稳定支架+情感锚点+能量支撑’的三重刺激,试试能不能撞开意识的‘冻土层’。”

能源接口与实验装置对接的瞬间,超力场的颜色从淡蓝转为银白。林轩紧盯着监测屏,看着突触信号的波动幅度逐渐增大,心里忍不住嘀咕:“要是能成功,下一步就能给休眠舱里的伊芙他们接入舰载能量分支的微型供能模块……只是,这能量输出的稳定性会不会对意识造成额外负担?”

没等他细想,ROB1号的提示音再次传来:“信号传导效率提升至38%,γ波段出现微弱波动,但持续时间不足0.5秒,仍未达到意识唤醒阈值。”

林轩盯着屏上一闪而过的微弱波动,既没失落也没急躁,反而轻轻点头:“至少方向对了。四大基本力能调控物质,量子态意识能提供稳定模板,再补上情感和能量的缺口……这唤醒的法子,早晚能琢磨透。”

他抬手暂停实验,目光不自觉飘向休眠舱的方向,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小伊,再等等,我很快就能找到叫醒你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