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正好拿着算珠过来,闻言举起一串用麻绳串的算珠:“赵婶您看,先学数算珠,再学加减乘除,最后教记账。比如您卖出去两尺布,收了十文钱,小虎学完就能记成‘布2尺,钱10文’,清清楚楚。”他让小虎试着拨弄算珠,“你看,这颗代表1,两颗就是2……”
小虎眼睛瞪得溜圆,手指笨拙地拨着算珠,赵婶在一旁看着,突然笑了:“这比他在账本上画圈圈强!先生,俺报名!”
报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天宇和王秀才忙着登记——姓名、年龄、住址,用炭笔写在糙纸上,很快就记满了半张。也有迟疑的,比如种果树的刘老汉,他拽着孙子的胳膊,小声嘀咕:“学那些虚头巴脑的干啥?不如跟着我学嫁接果树,将来好歹有口饭吃。”
他孙子却不依,使劲挣开他的手:“爷爷,我想识字!陈先生说学会算术,能算出哪棵树结的果子多!”
周老先生走过去,拍了拍刘老汉的肩膀:“老刘,你想想,学会算术,能算清每棵树的产量,就知道哪棵该施肥,哪棵该剪枝;认识字,将来镇上的货郎来收果子,你就不用怕他在账本上骗你了。”他指着远处的农田,“不光学认字算数,常识课还教农耕呢,啥时候种麦子,啥时候除虫,比老经验准得多。”
刘老汉张了张嘴,看看孙子期待的脸,又看看周老先生诚恳的眼神,最终叹了口气:“行吧,让他试试……要是学不会,还得回来帮我看果树。”
一上午下来,报名名单上已经记了二十三个名字。有像狗蛋这样调皮捣蛋、需要管束的,有像小虎这样能帮家里干活的,也有李嫂女儿这样被家里耽误了的女娃。天宇把名单按年龄分成两栏:6-9岁的编一班,10-12岁的编二班,这样教起来更方便。
晌午时分,人群渐渐散去,学堂门口还剩几个没拿定主意的村民。天宇正收拾沙盘,突然看到角落里蹲着个瘦小男孩,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手里拿着根树枝在地上画圈,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学堂的木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朋友,你想报名吗?”天宇走过去,认出他是村东头孤儿阿木,平时靠捡柴火换口吃的。
阿木吓了一跳,把树枝藏到身后,低下头:“我……我没钱。”
“不要钱的。”天宇拉着他走到报名桌前,拿起笔,“你多大了?”
“九岁。”阿木的声音像蚊子哼。
“那正好能进一班。”天宇在名单上写下“阿木”两个字,又给他拿了串算珠,“明天一早来上课,记得带个空竹筒,咱们装沙子写字用。”
阿木捏着算珠,指节泛白,突然“扑通”一声跪下,给天宇磕了个响头:“谢谢先生!我……我会好好学的!”
天宇赶紧把他扶起来,心里一阵发酸——这大概就是办学堂的意义。